|
赤壁中伙铺镇垃圾分类进村湾“叮铃铃……”11月12日清晨,随着一阵摇铃声,赤壁市中伙铺镇泉洪村村民成南林拎着纸箱盒子、塑料罐子、厨余垃圾等,熟练地分类投入垃圾箱。 “现在倒垃圾太方便了,出门就有接应,再也不像以前要走大老远的路。”成南林说。 该镇坚持党建领航、群策群力,结合“三清一改”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打好垃圾分类“组合拳”,蹚出绿色生态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走进该镇泉洪村,记者看到了村民们的“自觉性”。 “在泉洪村,连小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承担泉洪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清运工张炎斌感触颇深。 3年前刚到这里,村民完全没有垃圾分类意识,经过镇、村不断宣传,大部分村民完成了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思想转变。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 近年来,中伙铺镇政府在各村(社区)广泛宣传发动,依托各类媒介向群众全面宣传,传导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措施及必要性、惠民性,宣传“我产生垃圾,我负责分类”的垃圾分类理念,引导村民对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培养垃圾分类“自治”意识,效果显著。 “没有开展垃圾分类前,居民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在这块空地随意堆放,气味难闻。一到夏天,苍蝇蚊子乱飞。现在干净、整洁、无味,大伙都很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在董家岭村,村民张育民指着附近的垃圾分类桶说。 为保障垃圾分类长期有效,该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开展全镇垃圾清理与垃圾回收工作。在示范点泉洪村、南山村,采用的是保洁员上门回收的制度,以“垃圾不出门、沿路不见桶”为原则,设计摇铃、上门、分类、投放、收集的作业模式,引导农民直接将垃圾投向清运车,实现“垃圾不落地”。 目前,2个村800多户村民已全部适应了新模式,确保了路面“无桶化”。 与此同时,该镇严明奖惩,培养村民“自律性”。对各村(社区)进行定期检查通报,对表现优秀的给予专项资金奖补发放,对整治效果不佳的村(社区)采取通报、扣除保洁经费等方式进行整治。 对于村民,该镇采取“以物易物”方式,鼓励村民将废旧灯泡、电池、农药瓶等有害垃圾拿去垃圾中转站兑换生活用品。目前,共有13.56吨有害垃圾实现兑换,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