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丨福州生活垃圾“终极目的地”在哪里?社区群众和学生代表参观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 新华网福州5月24日电(刘丰)福州一天能产生多少垃圾?这么多垃圾,最后去了哪里?垃圾焚烧厂周围会不会很臭?5月23日,福州市城管委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举行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开放研学活动,邀请社区群众和学生代表探寻生活垃圾的“终极目的地”。 5月22日至28日是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宣传周的第2日即5月23日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集中开放日。 5月,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四周草木葱茏,鲜花遍野,运输车辆来来回回,忙碌不停。在红庙岭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馆,讲解员对红庙岭的演变史如数家珍:1995年,红庙岭填埋场一期建成投用,解决了生活垃圾“去哪里”的问题;2007年,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福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单一填埋转变为综合处理;2017年,在全国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时,福州把红庙岭定位为承接全市主要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置园区,打通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 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能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清洁能源,每年可发电6000万千瓦时。 在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中控室大屏上,厨余垃圾处理流程清晰可见。在这里,厨余垃圾能转化为清洁能源,每年可发电6000万千瓦时,相当于2.7万户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能转变为营养土,可以作为基质肥或园林绿化用肥,每年预计生产营养土3.6万吨。 在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参观者学习了解垃圾循环再造、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学生们通过辨别“垃圾盲瓶”,更直观地了解厨余垃圾处理过程。 “以往我们在学校里的垃圾分类宣传,感觉都是概念上的,这次带着学生走进红庙岭,让他们实地认识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垃圾分类的成果。”闽江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邢世涛说,这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到红庙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今后会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市民姜耀表示,此次参观颠覆了过去对垃圾处理“脏乱臭”的传统认知,也让他明白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每个居民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才能让后端更好地进行垃圾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