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让你我看到垃圾分类的好柯文沣在林则徐小学教小朋友用废纸做手工。 用巧手让垃圾化为艺术品,数年如一日坚守垃圾分类宣讲一线,一年走入近3000个小区调研垃圾分类……他们有的是热心市民,有的是垃圾分类讲师,有的是政府机关的年轻干部,无论身在何方,年龄几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更多人看到垃圾分类的好。 李学梅 让垃圾分类“福州模式”走得更远 说起福州市垃圾分类的发展,福州市环卫中心的垃圾分类办主任李学梅如数家珍,在她的脑海中有一幅清晰的福州垃圾分类发展图,每个时间段发生了哪些关于垃圾分类的大事,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扎实的业务能力离不开勤勤恳恳地实干。几乎每个周六,都可以在垃圾分类屋前看到李学梅的身影。为了指导督促各区落实长效管理,她每周都坚持参加城区垃圾分类“飞行检查”。“只有看到垃圾分类中存在哪些问题,才能够‘对症下药’。”李学梅说。 她带领业务处室的年轻同事实地调研垃圾分类,一年走入近3000个小区,每月组织开展城区“十佳十差”小区检查通报,定期收集各区各部门动态,精心制作分类工作简报。 除了在福州本地进行垃圾分类宣讲,李学梅还把垃圾分类的经验介绍到省外。她参加山东省住建厅、云南省住建厅组织的垃圾分类培训会,现场分享福州市垃圾分类“三端四定”工作经验。此外,她还在线上签订“1对1”生活垃圾分类交流协作书,让垃圾分类“福州模式”走向更远的地方。 柯文沣 变废为宝 帮“放错的资源”归位 “柯爷爷,你看,我带了两个牛奶盒。”“柯老师,我们今天做什么?”……5月10日下午,孩子们一冲进林则徐小学美术室,便跟柯文沣交流。柯文沣不慌不忙地从装得鼓鼓囊囊的布袋中,拿出4架造型各异的纸塑飞机,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每周三下午四点半,这位74岁的环保达人都准点到达福州市林则徐小学,教孩子们用废弃物做工艺品。 在柯文沣的指导下,小到五岁孩子,大到七旬老人,都能把香烟盒、牛奶盒等废弃物变成艺术品。“并不是为了做手工而做手工,而是通过亲手做出自己得意的作品,让‘变废为宝’成为习惯。”柯文沣说。 让垃圾“变废为宝”这件事,柯文沣一做就是14年。他告诉记者:“我原先在上海的外企工作,公司的产品销往欧洲。欧洲对环保要求严格,产品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否则一律不会接收。环保意识在脑子里扎根,退休后,我把这个习惯带回了福州。” 2010年初,福建省“城市社区家庭垃圾分类减排试点”在福州果岭生活小区率先启动,柯文沣成为小区的垃圾分类带头人,在他眼里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用“垃圾换蔬菜”让居民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利用厨余垃圾沤制有机肥,成立绿色种植社团“乐耕社”;开展“一米阳光 绿色家庭”有机环保种植……柯文沣带动更多人让垃圾“重生”。 柯文沣利用废弃物进行创作时,爱人章荔明时常在一旁提醒帮忙。“起初我对垃圾分类也不了解,但是看到这么多人在老柯的带动下参与这件事,我也深受感染,愿意加入其中。”章荔明笑着说。 黄厚新 带领百名分类讲师 做普及宣传工作 今年,垃圾分类讲师黄厚新与环保已结缘11年,从参与打造福建省水环境民间监督举报平台,到成为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带领100多名分类讲师一起做知识宣传普及,这位“90后”在环保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5月10日晚,记者采访黄厚新时,他刚从鼓楼区垃圾分类现场赶回来,从晚上7点半到晚上9点,一个半个小时,他走了4个小区。“今年鼓楼区垃圾分类工作率先在全市探索垃圾分类物业街道交接模式,这次就是摸底看一看实际交接成果,看能不能出点主意。”黄厚新说。 从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教活动,到督导整个街镇,再到进入省人大、省政协、学校、城市综合体开展示范创建工作,黄厚新和同伴的足迹越走越远。“一切源于大学时参与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活动,协会里的志愿者老师一直在无私付出,让我很感动,也鼓励我走上环保之路。”黄厚新说。 从带领2名专职人员的小团队,到带领100多名分类讲师一起做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这些年来他为福建省各级政府机关、街道社区、小区等单位提供了上百场培训,协助建立“四定”模式试点小区和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制。黄厚新希望把曾经的感动带给更多新人。 伴随福州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新阶段,黄厚新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动各方力量,破解垃圾减量化和自觉破袋投放等难题,他组织讲师团队以垃圾分类督导培训为抓手,引导社区组建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分类讲师构成的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小组,搭建起政府和公众间的沟通桥梁。 |